七律·长征全诗概括

读书感悟

【诗歌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歌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诗歌解析】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歌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细浪”、“走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水拍”、“桥横”的惊险万状,就如在读者眼前。

尾联是全诗的++,“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在诗中,诗人盛赞了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歌总结】关键词|解释||:--:|:--:||红军|中国工农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的前身。||远征|指中国工农红军 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0 月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难|艰难险阻。||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乌蒙|指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浩大的样子。||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是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水拍云崖暖|++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千里雪|形容很多的雪山。||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