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红楼梦前五首诗,开启梦幻奇书的神秘之门

古诗大全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宛如一座蕴藏无尽宝藏的神秘殿堂,吸引着无数读者前赴后继地探寻其中的奥秘,而书中开篇的前五首诗,恰似开启这座殿堂的神秘钥匙,以独特的诗意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这部鸿篇巨制的核心主题、人物命运以及如梦如幻的故事基调。

第一首:《满纸荒唐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诗是作者曹雪芹的自我剖白。“满纸荒唐言”,看似在说书中所写皆是荒诞不经之事,实则饱含着作者对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深刻感慨😔,书中描绘的贾府兴衰、人物悲欢离合,在世俗之人眼中或许难以理解,显得荒唐可笑。“一把辛酸泪”则直白地倾诉了作者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内心的痛苦😭,曹雪芹历经家族兴衰,从富贵公子沦为落魄文人,这种巨大的人生落差让他饱尝世态炎凉,心中满是酸楚,而“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既是对世人不理解自己创作初衷的无奈叹息,也是对知音难觅的深深喟叹😒,曹雪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用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努力,著成此书,其中的酸甜苦辣又岂是旁人能够轻易体会的呢?这首诗奠定了全书悲剧性的情感基调,让读者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沉痛与无奈,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哀伤的世界,为后续故事的展开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第二首:《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宛如一记警钟,敲响在世人耳边,以通俗易懂却又振聋发聩的语言,揭示了世俗名利、情感欲望的虚幻无常😱。“功名”“金银”“娇妻”“儿孙”,这些在世人眼中无比重要、拼命追逐的东西,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曾经叱咤风云的将相,死后也不过是被荒草掩埋,化为尘土,功名富贵如过眼云烟般消散。“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对金银的贪婪追求永无止境,可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却一命呜呼,那些财富又有何用?“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夫妻之间的所谓恩情,在生死面前也显得如此脆弱,一方离世,另一方很快就另寻他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父母对儿孙的痴心付出,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孝顺回报,亲情在现实面前也常常显得无奈,这首诗通过对人生各种欲望和追求的否定,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人生观,暗示了书中人物在追求功名利禄、情感享受过程中必将走向衰败和破灭的命运走向🚧,它犹如一面镜子,让读者审视自己内心深处对名利、情感的执着,思考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

第三首:《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好了歌注》是对《好了歌》的进一步阐释和细化,以具体的场景和人物命运变化,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世事的无常变幻😖。“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曾经的富贵之家如今变得衰败冷落,当年家中官员众多,笏板堆满床,如今却物是人非。“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曾经繁华的歌舞之地,如今只剩下衰草枯杨,一片荒凉。“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昔日精美的雕梁画栋布满蛛丝,曾经糊在富贵人家窗户上的绿纱,如今却出现在贫寒人家的蓬窗上,形象地描绘了贫富的巨大反差,诗中通过一系列人物命运的对比,如青春美貌的女子转眼间两鬓成霜,富贵人家子弟沦为乞丐遭人诽谤,好端端的家庭走向衰败等,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句更是将人生的荒诞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名利场上你争我夺,忙忙碌碌,却仿佛迷失了自我,把虚幻的他乡当作了真正的故乡,最终却发现自己不过是在为他人创造财富和幸福,自己一无所获,这首诗犹如一幅动态的社会众生相画卷,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兴衰荣辱的全过程,以及人性在名利诱惑下的扭曲和迷失,它进一步深化了《红楼梦》对人生、社会的批判与思考,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巨变。

第四首:《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表面上是对贾宝玉的贬斥和批判,实则是对他叛逆性格的独特赞美和深刻理解😎。“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贾宝玉常常无端地陷入忧愁烦恼之中,有时看起来痴痴傻傻、癫狂不羁,这正是他对封建礼教和世俗规范不满的外在表现,他不愿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对传统的读书科举之路毫无兴趣,所以说“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在那个封建等级森严、男尊女卑的社会里,他的行为显得“偏僻性乖张”,不顾及世人的眼光和诽谤,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和真情💕。“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则进一步揭示了贾宝玉在富贵与贫穷之间的矛盾心态,他生长在富贵之家,却不贪图富贵享受,对家族的兴衰和社会责任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而当家族走向衰败,他又难以承受贫穷的凄凉,这并非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对世俗价值观的不屑与无奈。“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看似是对他的贬低,实则是对封建正统观念的有力嘲讽,贾宝玉的“无能”“不肖”恰恰是对封建礼教所定义的“有能”“贤孝”的反抗,作者通过这两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叛逆性格的贾宝玉形象,他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是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先驱,他的存在犹如一道亮光,划破了封建社会黑暗的夜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觉醒的希望✨。

第五首:《警幻仙姑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慕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警幻仙姑赋》以华丽优美的辞藻,细腻生动地描绘了警幻仙姑超凡脱俗、美丽绝伦的形象🧚‍♀️,从仙姑的出场环境“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便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让人仿佛看到一位仙子从花丛柳荫中袅袅而来,接着对仙姑的服饰、容貌、姿态进行了全方位的刻画,“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将仙姑的美丽与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神韵,随后又用一系列比喻来形容仙姑的气质和神韵,“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将仙姑比作春梅、秋蕙、青松、彩霞、游龙、寒江月等,赋予她冰清玉洁、高雅脱俗、灵动飘逸等多种美好品质,警幻仙姑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形象,她的出现预示着书中人物命运的虚幻无常以及警幻世界的神秘莫测,她引领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让他看到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判词和曲子,从而暗示了书中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她也象征着一种超越尘世的精神境界,与现实世界的世俗欲望和功利追求形成鲜明对比,提醒着读者要超脱世俗,领悟人生的真谛。

《红楼梦》开篇的这前五首诗,犹如五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部伟大著作的开篇之处,它们相互呼应,层层递进,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人物命运以及深层的哲学思考,它们是作者曹雪芹精心打造的艺术瑰宝,引领着读者走进那个充满梦幻与悲剧的红楼世界,让我们在品味诗意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奈以及人性的复杂,这前五首诗,不仅是开启《红楼梦》的钥匙,更是我们解读这部经典之作、探寻人生哲理的重要指引,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细细琢磨🧐。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