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必柱下之旨归新解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诗必柱下之旨归”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对于这一命题的确切含义,历代文论家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本文试图对这一命题进行重新解读,以期更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诗必柱下之旨归”最早出自南朝梁钟嵘的《诗品序》,原文为:“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诗歌有三种表现手法:兴、比、赋。“兴”是指借助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比”是指通过比喻来表达事物的特征和性质;“赋”是指直接陈述事物的情况和特点,钟嵘认为,诗歌应该综合运用这三种手法,以风力(气势)来加强表达,以丹彩(文采)来润色修饰,使读者回味无穷,产生共鸣,如果只使用比兴,就会担心含义太深奥,难以理解;如果只使用赋体,就会担心含义太浅薄,缺乏文采。
什么是“柱下之旨归”呢?“柱下”指老子,老子曾任周朝的柱下史,因此被称为“柱下史”或“老子”。“旨归”指宗旨、归宿。“柱下之旨归”可以理解为老子的思想和学说。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法则,是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道”无形无名,不可言说,但可以通过“象”(具体的形象)来体现,老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政治、军事和人生哲学的观点。
为什么钟嵘会将老子的思想与诗歌联系起来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老子的思想与诗歌的本质有相通之处,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它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语言是有限的,无法完全表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诗歌需要借助于“象”来暗示、象征、隐喻,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与老子的“道”无形无名、不可言说但可以通过“象”来体现的观点是一致的,老子的思想与诗歌的功能有相通之处,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具有教育、娱乐、批判等多种功能,老子的“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观点,对于诗人如何运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以及如何面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困境,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诗必柱下之旨归”的意思是,诗歌应该以老子的思想和学说为宗旨和归宿,综合运用兴、比、赋等表现手法,以风力和丹彩来加强表达,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一命题不仅反映了钟嵘对诗歌本质和功能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道家思想的尊崇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