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曹丕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他担心自己的弟弟曹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就想找个借口把曹植杀掉

当代文学

有一天,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了他,曹植心里非常悲愤,但他也知道自己无法反抗曹丕的命令,于是他在大殿上踱着步,一边思索着诗句,一边流下了眼泪。

当他走到第七步时,终于想出了一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曹丕听到这句诗,觉得很有意思,就问曹植:“你这是在干什么?”曹植回答说:“我想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豆子和豆子秸的关系,豆子是用豆子秸煮成的汤,豆子秸是从豆子里榨出来的汁,就像我们兄弟一样,我们本来是同一个父亲生的,应该相亲相爱,不应该互相残杀。”

曹丕听了曹植的话,心里有些感动,也有些惭愧,他觉得自己对曹植太残忍了,不应该因为嫉妒而杀害自己的兄弟,于是他就放过了曹植,并封他为安乡侯。

这首诗就是著名的《七步诗》,它用豆子和豆子秸来比喻兄弟之间的关系,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和对亲情的渴望,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政治斗争的激烈,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悲哀和无奈。

《七步诗》的全文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 :用来。
  •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 漉(lù):过滤。
  • 菽(shū):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 萁(qí):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 釜(fǔ):锅。
  • :燃烧。
  • :原本,本来。
  • :煎熬,这里指迫害。

翻译: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解析: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全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以煮豆为比喻,表达了兄弟之间应该相亲相爱,而不是互相残杀。“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以萁在釜下燃烧为比喻,描写了兄弟之间的残酷斗争,豆在釜中哭泣,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和无奈。“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本自同根生为比喻,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质问和谴责,为什么要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兄弟呢?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 比喻贴切:全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兄弟之间的残酷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政治斗争的激烈。
  • 情感真挚: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和对亲情的渴望,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 语言简洁:全诗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 节奏明快:全诗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颂。

历史背景:《七步诗》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提到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持第二种看法的人更多一些,而且也有一些历史记载可以证明。《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七步诗》的真伪存在一定争议,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七步诗》对人物性格和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而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他们的关系非常亲密,曹丕没有必要杀曹植,而且曹丕也没有那么愚蠢,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让曹植作诗。《七步诗》很可能是后人编造的故事,或者是曹植为了美化自己而创作的诗歌。

无论如何,《七步诗》都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和对亲情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政治斗争的激烈,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