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诗的意思是什么?
在诗歌的世界中,每个词语都可能蕴含着多重的意义,而对于“十五”这个词,在不同的诗词中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本文将深入探讨“十五”在诗中的多重含义,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十五”在诗中的多重含义
- 月亮的象征在许多诗词中,“十五”代表着月亮,月亮在古代文化中被视为团圆、美好的象征,“十五”也常被用来表达对亲人、爱人的思念之情,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年龄的象征在古代,女子十五岁被视为成年,可以出嫁。“十五”也可以用来指代女子的成年,唐代诗人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中“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描写了江南女子的美丽,垆边人似月”暗示了这些女子已经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 时间的象征“十五”还可以表示一个时间的节点,代表着一个月的中旬,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中的“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通过描写月色,暗示了时间已经过了半夜,接近十五。
- 情感的象征在一些诗词中,“十五”还可以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如孤独、寂寞等,唐代诗人崔颢的《长干行二首·其一》中的“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通过描写女子在十五月圆之夜,偶遇陌生人时的复杂心情,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十五”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首诗以月为线索,通过描写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月亮,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春江月夜图。“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通过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的感慨。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饮酒赏月时所作,词中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了千古名句,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首词是韦庄晚年回忆江南时所作,词中通过对江南美景和江南女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喜爱之情。“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两句,通过对江南女子的描写,展现了江南女子的美丽和纯洁。
- **《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首诗是刘方平在一个春夜所作,诗中通过对月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两句,通过对月色的描写,暗示了时间已经过了半夜,接近十五。
通过对以上诗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十五”在诗中的含义是多样的,它可以代表月亮、年龄、时间、情感等,诗人通过对“十五”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爱情等的思考和感悟,在欣赏诗词时,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深入理解“十五”的多重含义,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词的内涵。
诗歌 | 具体诗句 | “十五”含义 |
---|---|---|
《春江花月夜》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人生与自然的思考 |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对亲人的思念 |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 江南女子的美丽和纯洁 |
《月夜》 |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 时间的节点,暗示了时间已经过了半夜,接近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