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君诗之豪的意思
杜君诗之豪的意思——领略杜甫诗歌的豪迈情怀
杜甫诗歌的背景杜甫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被后人誉为“诗史”,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沉郁顿挫、苍凉悲壮的“三吏”“三别”,也有清新俊逸、意境优美的《春夜喜雨》《绝句》等。
杜君诗之豪的意思“杜君诗之豪”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书黄子思诗集后》,原文为“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苏轼认为李白、杜甫的诗歌超越了前代所有诗人,达到了绝世的水平,而在李白、杜甫之后,虽然也有一些诗人的诗歌有高远的意境,但才力不足,无法完全表达出他们的意思,只有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歌能够在简约古朴中展现出纤细华丽的风格,在淡泊中寄托出深远的意味,这是其他诗人所不及的,到了唐末,司空图虽然身处战乱之中,但他的诗歌仍然高雅,还保留着太平时期的遗风,他认为诗歌的美妙之处在于文字之外,就像梅子的酸味和盐的咸味一样,是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但又超越了味道本身,他列出了自己诗歌中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二十四韵,并感叹自己当时没有领悟到其中的妙处,苏轼对司空图的评价也是对韦应物、柳宗元的肯定。
苏轼认为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歌既有李白、杜甫的豪放,又有自己的清新自然,他说:“韦苏州之淡雅,柳仪曹之豪荡,皆吾所师也。”他还说:“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者也。”他认为杜甫的诗歌既有李白的豪放,又有自己的沉郁顿挫,他说:“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者也,其豪荡感激,顿挫排奡,不独雄于一时而已,至于铺陈终始,排比声律,大或千言,小或数语,而各有意度,无一字虚设,读者但以声音节奏之美求之,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苏轼对韦应物、柳宗元、杜甫的评价,也是对“杜君诗之豪”的解释,他认为“杜君诗之豪”并不是指杜甫的诗歌有多么豪放,而是指杜甫的诗歌有李白、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豪荡、淡雅、清新等多种风格,而且能够在不同的风格中达到高度的统一和完美的结合,他说:“杜君诗之豪,非独其才高也,亦其学博也,其学博,则能兼收并蓄,无所不有;其才高,则能变化不测,无所不为,故其诗之豪,非出于一端,而出于多方。”
杜君诗之豪的影响苏轼对“杜君诗之豪”的评价,不仅影响了宋代以后的文学批评,也影响了后世读者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他指出了杜甫诗歌的多重风格和高度统一,以及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博采众长和变化无穷,他让我们看到了杜甫诗歌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也让我们对杜甫诗歌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更浓的兴趣。
含义 | 举例 | |
---|---|---|
“杜君诗之豪” | 苏轼对杜甫诗歌的评价,认为其诗歌既有李白、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豪荡、淡雅、清新等多种风格,而且能够在不同的风格中达到高度的统一和完美的结合。 | “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
“英玮绝世之姿” | 形容李白、杜甫的诗歌超越了前代所有诗人,达到了绝世的水平。 | “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
“凌跨百代” | 超越了百代,形容李白、杜甫的诗歌在时间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 “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
“古今诗人尽废” | 形容李白、杜甫的诗歌在数量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使其他诗人相形见绌。 | “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
“高风绝尘” | 形容魏晋以来诗人的诗歌风格高雅,超越了尘世的纷扰。 | “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
“远韵” | 形容诗歌的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 “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 |
“纤秾” | 形容诗歌的语言细腻华丽,富有变化。 | “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
“简古” | 形容诗歌的语言简洁古朴,不加修饰。 | “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
“至味” | 形容诗歌的意味深远,耐人寻味。 | “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
“淡泊” | 形容诗歌的意境清幽淡泊,不追求华丽的词藻。 | “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
“遗风” | 形容唐末司空图的诗歌具有唐代诗歌的高雅风格和深远意境。 | “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 |
“文字之表” | 形容诗歌的美妙之处在于文字之外,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和领悟。 | “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
“二十四韵” | 司空图认为自己的诗歌中有二十四韵能够达到文字之外的美妙境界。 | “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
“淡雅” | 形容韦应物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不加雕饰。 | “韦苏州之淡雅,柳仪曹之豪荡,皆吾所师也。” |
“豪荡” | 形容柳宗元的诗歌风格豪放不羁,气势磅礴。 | “韦苏州之淡雅,柳仪曹之豪荡,皆吾所师也。” |
“清新自然” | 形容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不加雕饰。 | “韦苏州之淡雅,柳仪曹之豪荡,皆吾所师也。” |
“积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 | 形容杜甫的诗歌既有李白、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豪荡、淡雅、清新等多种风格,而且能够在不同的风格中达到高度的统一和完美的结合。 |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者也。” |
“豪放” | 形容杜甫的诗歌风格豪放不羁,气势磅礴。 |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者也,其豪荡感激,顿挫排奡,不独雄于一时而已。” |
“淡雅” | 形容杜甫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不加雕饰。 |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者也,其豪荡感激,顿挫排奡,不独雄于一时而已,至于铺陈终始,排比声律,大或千言,小或数语,而各有意度,无一字虚设,读者但以声音节奏之美求之,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
“清新自然” | 形容杜甫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不加雕饰。 |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者也,其豪荡感激,顿挫排奡,不独雄于一时而已,至于铺陈终始,排比声律,大或千言,小或数语,而各有意度,无一字虚设,读者但以声音节奏之美求之,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
“博采众长” | 形容杜甫在诗歌创作上能够广泛吸收各种风格和技巧,为己所用。 |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者也,其豪荡感激,顿挫排奡,不独雄于一时而已,至于铺陈终始,排比声律,大或千言,小或数语,而各有意度,无一字虚设,读者但以声音节奏之美求之,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
“变化无穷” | 形容杜甫在诗歌创作上能够不断创新,创造出各种新奇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者也,其豪荡感激,顿挫排奡,不独雄于一时而已,至于铺陈终始,排比声律,大或千言,小或数语,而各有意度,无一字虚设,读者但以声音节奏之美求之,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