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全诗原文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歌的意思是: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了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诗的前半部分先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诗的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写诗人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让诗人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剑外”,指剑门关以南,也称剑南,这里代指古代蜀地,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第二句“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诗的后四句,承接“喜欲狂”,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第三句“却看妻子愁何在”,诗人把自己的“愁”忘得一干二净,迫不及待地收拾行装准备还乡,第四句“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漫卷诗书”,这是一种极度兴奋的动作,也是诗人“喜欲狂”的表现。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想到可以放歌纵酒,结伴还乡,更感到欣喜若狂,白日里诗人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他返回故乡,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心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最后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诗人的想象,诗人希望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直下襄阳,然后直奔洛阳,这里使用了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诗的前半部分先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两联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后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之久,杜甫带着一家老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今终于可以返回故乡,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全诗毫无半点修饰,也没有用一个典故,都是出自诗人的真情实感,因此读起来让人感觉格外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