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北征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妇女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黄昏时分,风沙漫天,行军途中,一位孤独的妇女在路边徘徊,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忧虑和思念,她在等待她的丈夫归来,她的丈夫已经从军北征,离开了家乡,不知道何时才能归来。
这位妇女心中充满了担忧和不安,她不知道她的丈夫是否安全,是否会受伤,是否会死去,她只能默默地祈祷,希望她的丈夫能够平安归来。
夜晚,月亮高悬,星光闪烁,这位妇女坐在营帐外,望着远方的星空,心中充满了思念,她想起了她和丈夫在一起的日子,那些美好的时光,那些甜蜜的回忆。
她想起了他们一起走过的山川河流,一起看过的风景,她想起了他们一起度过的每一个夜晚,一起分享的每一个梦想。
现在她的丈夫已经离开了她,她只能独自承受这份孤独和痛苦,她不知道她的丈夫是否会记得她,是否会想念她,她只能默默地祈祷,希望她的丈夫能够平安归来。
天亮了,风沙渐渐停息,这位妇女收拾行装,准备继续前行,她的心中充满了坚定和勇气,她要跟随她的丈夫,一起走向战场。
她知道战争是残酷的,但是她愿意为了她的丈夫,为了她的国家,付出一切,她相信,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敌人,赢得胜利。
这位妇女和她的战友们一起,踏上了从军北征的征程,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他们相信,只要他们勇敢地战斗,就一定能够回到家乡,和他们的亲人团聚。
《从军北征》全文总结
序号 | 诗句 | 意思 |
---|---|---|
1 |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
2 |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 茫茫大漠中,三十万战士同时回首遥望故乡。 |
词语注释
- 天山:祁连山。
- 碛(qì):沙漠。
- 横笛:笛曲,“梅花落”是笛中曲名。
创作背景
李益生活的时代,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西面吐蕃、北边突厥不断入侵,唐朝边患不断,这首诗大约写于公元 751 年(唐玄宗天宝十载)至公元 752 年(天宝十一年)间,当时李益在朔方节度使崔希逸幕府中任掌书记。
作者简介
李益(约 750—约 830),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诗歌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天山脚下寒风凛冽,白雪皑皑,一位孤独的征人骑着马艰难地前行,他的身后是一片荒芜的沙漠,远处是高耸入云的祁连山,这里的“天山雪后海风寒”,不仅写出了征人所处的恶劣环境,也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后两句则是全诗的++部分:“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里的“碛”是指沙漠,“三十万”是一个虚数,意思是很多人,这句诗的意思是:在这荒凉的沙漠中,有三十万征人,他们同时回首遥望故乡,此时月亮高悬在天空中,照亮了他们的归途。
这句诗通过描写征人在艰苦环境中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情景交融: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壮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 对比鲜明:诗中既有天山雪后的严寒,又有征人思乡的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征人的孤独和无助。
- 语言简洁: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歌总结
《从军北征》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但它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场面和残酷,而是通过对征人生活和心理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