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诗古诗意思翻译一年级

古诗大全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抒情主人公在屋内抬头望月、低头思乡的情景。

原文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

  1. 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2. 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床”即“窗”的通假字。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3. 疑:好像。
  4. 举头:抬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诗人的思乡之情。“望明月”,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在仰望明月,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在凝视明月。“低头思故乡”,可以理解为诗人低头沉思,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因思念故乡而伤心落泪,这里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 26 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 卷。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