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的黄鹤楼以丰富的想象力,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意境开阔,感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励志金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寻常的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不再、历史变迁的感慨,登上黄鹤楼的游客常常会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远处的晴川历历在目,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的芳草也长得十分茂盛,这些景象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活力。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人去楼空”,只剩下悠悠的白云千载空自飘荡,诗人再也无法见到仙人,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颈联,表面是写白云千载依旧,而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其实这“白云千载空悠悠”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也代表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尾联化用崔颢《黄鹤楼》诗句,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则是说傍晚时分,诗人望着烟波浩渺的江面,思念起家乡,不禁感到忧愁和伤感,它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烟波浩渺、日暮苍茫之景,表现出诗人吊古伤今的情怀,传达出诗人漂泊不定的伤感。

纵观全诗,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他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不写了,有诗为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登上黄鹤楼赏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诗,通过描绘黄鹤楼的美景和传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也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