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归园田居前两句诗,逃离樊笼,拥抱自然

当代文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开篇这两句诗,短短二十字,却如同一把锐利的钥匙,轻轻开启了诗人内心深处那扇通往田园世界的大门,也为我们展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年少时起,陶渊明便没有那种迎合世俗的气质与韵味,他的本性,如同山间自由生长的松柏,向往着丘壑山林的宁静与旷远,在那个崇尚功名利禄、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俗社会中,陶渊明就像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异类,他不热衷于追逐官场的功名利禄,不擅长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逢迎,他的心,早已被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鸟语花香所吸引,世俗的喧嚣与繁杂就如同沉重的枷锁,而田园的宁静与自然才是他心灵真正的归宿。

这两句诗,清晰地勾勒出陶渊明独特的性格与志趣,一个“少”字,点明了时间的起点,从年少时期就奠定了他与世俗不同的基调。“无适俗韵”,直白地表达了他对世俗的疏离与不屑,他不追求世俗所崇尚的荣华富贵、功成名就,那些在别人眼中闪闪发光的东西,在他看来不过是过眼云烟,而“性本爱丘山”则是对他内心深处本性的揭示,他热爱大自然的一切,山峦的巍峨、溪流的潺潺、田野的广袤,这些自然之美在他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他渴望像鸟儿在山林间自由飞翔,像鱼儿在溪水中畅快遨游一样,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无拘无束地生活。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总是充满了无奈与意外,陶渊明也未能幸免,他一不小心陷入了世俗的罗网之中,这一陷,就是漫长的三十年。“误落”二字,饱含着诗人的悔恨与自嘲,他并非主动选择踏入官场,而是在现实的裹挟下,身不由己地走上了一条与自己本心相悖的道路,三十年的时光,对于陶渊明来说,是一段痛苦而漫长的煎熬,在官场中,他如同困在牢笼中的鸟儿,失去了自由;如同被束缚在车辙里的鱼儿,无法畅快呼吸,他每天面对的是繁琐的政务、虚伪的应酬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都让他感到无比的压抑和疲惫。

这三十年,他在官场中苦苦挣扎,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日益加深,他既无法割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不得不为了生计和世俗的眼光继续留在官场,这种身心的双重折磨,让他逐渐迷失了自我,陶渊明毕竟是陶渊明,他有着坚定的内心和不屈的精神,即使在官场中沉沦了三十年,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当他终于下定决心逃离这世俗的牢笼时,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归田园的道路。

这两句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人们精神追求的冲突,在东晋那个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官场是人们追求功名利禄、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大多数人都在为了跻身官场、获取权势而拼命努力,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追名逐利的风气,而陶渊明却独树一帜,他敢于违背世俗的潮流,坚守自己内心的追求,他的这种选择,虽然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异类,但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让我们看到,在物质利益的诱惑面前,我们不能迷失自我,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情感,陶渊明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自己的性格、志趣和人生经历生动地展现出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故作高深的卖弄,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亲切,这种质朴自然的文风,正是陶渊明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他以一颗平常心,书写着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让读者在他的诗句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本真与美好。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二十字,是陶渊明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也是他对世俗的宣战书,它引领着我们走进了陶渊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追求自由和本真,不惜放弃功名利禄的伟大灵魂,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陶渊明的这两句诗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提醒着我们,不要被世俗的纷扰所迷惑,要坚守自己的内心,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丘山”,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真正的归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