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全诗意思及赏析

当代文学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洞庭湖的景色描绘得惟妙惟肖,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全诗的意思是: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诗的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下,湖水与月光相互交融,水色与月色融为一体,显得十分和谐,这一句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宁静、祥和的氛围。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写湖上无风时的平静。“潭面无风”,说明此时的湖面非常平静,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镜未磨”,则形象地表现出了湖面的平静和光滑,也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出了洞庭湖山水的美妙,在月光下,青翠的君山,倒映在湖中,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白银盘”和“青螺”两个比喻,不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也使读者对洞庭湖的美景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的意境优美,富有诗意,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望洞庭》是一首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祥和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的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总写洞庭湖的景色。“湖光”是指洞庭湖的水面波光粼粼,“秋月”则是指秋天的月亮,在这句诗中,诗人将“湖光”和“秋月”并置,营造出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则是具体描写洞庭湖的夜景。“潭面”是指湖面,“无风”则是指湖面没有风,非常平静。“镜未磨”则是将湖面比喻成未经打磨的铜镜,形象地写出了湖面的平静和光滑。

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则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遥望”是指远远地望去,“山水翠”则是指洞庭湖周围的山峦和树木都呈现出翠绿的颜色。“白银盘”则是将洞庭湖比喻成一个巨大的银盘,而“一青螺”则是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青螺,在这句诗中,诗人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使读者对洞庭湖的美景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

《望洞庭》这首诗的意境优美,富有诗意,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的前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写出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美丽,在月光的照耀下,湖水波光粼粼,与秋天的月色相互交融,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而“潭面无风镜未磨”则写出了湖面的平静,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的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则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洞庭湖的景色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诗人遥望洞庭湖,只见山水翠绿,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白银盘里放着一只青螺,这一比喻,不仅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望洞庭》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网站客服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